- 今日推薦
- 特別關注
sku過多「SKU產品」
在談論產品時,我們經常會提到SKU。這里簡單介紹一下SKU的概念,以及SKU泛濫對需求預測、供應鏈管理的挑戰。
SKU是英語中StockKeeping Unit的縮寫,直譯過來就是
存貨單元。舉個例子。女孩子去買衣服,找到喜歡的款式,喜歡的顏色,還得找到自己的尺碼——款式 顏色 尺碼就是這里說的SKU,是我們識別產品所必須的,也是商場進出存的最小單元。同樣的款式、同樣的顏色,中號跟小號是不同的存貨單元,所以得由兩個不同的SKU編碼來識別。
SKU的叫法還有很多,比如最小庫存單元、最小庫存單位、最小存貨單元、最小存貨單位等。還有叫單品、囤貨單元、存貨單元、庫存持有單元、庫存單品項、有效成品單位、最小發貨單元等。行業不同,公司不同,區域不同,叫法也各有差異。
從供應鏈的角度看,我們生活在SKU層面上,不管是計劃、生產還是采購、配送,我們都是針對特定的SKU運作。這些年來,SKU數量泛濫,造成批量越來越小,復雜度越來越高,規模效益越來越低,從根本上決定了供應鏈的三道防線很難建好。可以說,SKU泛濫是供應鏈的大敵。
隨著業務的多元化和全球化,以及為了維持高速增長,企業不得不進入雜七雜八的邊角料市場,SKU數量也會不可避免地膨脹。讓人憂心的是,企業并沒有充分認識到SKU泛濫的嚴重程度,而且習慣性地低估SKU的復雜度,在大批量行業尤其如此。
比如有個快消品企業,每年幾十億的營收規模。他們說自己的產品很簡單:就兩個系列,每個系列有6個口味,組合起來就10來種。且慢,那包裝呢?標準箱、組合箱、三聯杯裝,以及季節性的產品,比如禮盒、家庭裝。得,這已經由原來的10來種變成幾十種。這還沒有完。該企業有成千個經銷商,為了防止串貨,每個經銷商都有一個唯一的客戶碼,這就是1000個客戶碼[1]。同一系列,同一口味,同一包裝,打上經銷商A的客戶碼,就不能給客戶B。所以,這才是到了真正是SKU層面。這不,SKU數量已經達到萬級。這么大的復雜度,給需求預測、庫存計劃和配送都帶來的挑戰,也就可想而知。
電視行業也是如此。雖說電視看上去都差不多,是典型的大批量,其實SKU的復雜度不是外行所能想象。比如顯示屏的尺寸、機殼的顏色、結構件的材質,都是基本的SKU元素。銷售渠道也是:同一款電視,國美、蘇寧等不同渠道也會有差異。這幾年國內市場日趨飽和,國內六大廠商[2]努力開拓國際市場,每個市場都有不同的要求,這不,SKU的復雜度又增加了一維。這幾個維度相乘,你就知道電視機的SKU有多少了。
所以,雖然名義上是大批量行業,其實越來越小批量化。這也是近年來很多行業的趨勢。
隨著電商的興起,導致渠道的復雜度繼續增加,加速了SKU的多樣化。比如為了避免與線下渠道混淆,企業針對線上渠道另行開發產品系列,也成為常見的措施。雖說產品大同小異,但從SKU的角度,無疑是導致SKU更多更復雜,供應鏈的需求預測、庫存計劃和執行更加困難。
比如有個家紡企業,電商業務比線下都復雜,有幾千個SKU,預測的準確度只有50%左右,遠遜線下的80%。一個原因呢,是線上業務由銷售做預測。電商的銷售普遍年輕,習慣于強勢做法,但需求預測是個技術活,并不是說你胳膊粗,后臺硬就能做好,結果就是一堆堆的庫存。
講到這里,或許有人會說,我理解SKU泛濫的后果,但這是業務的客觀需要,沒法控制啊。其實不是。就拿手機來說,蘋果和三星都針對中高端用戶,蘋果每年就出一大一小兩款手機,而三星呢,多得連三星自己的用戶都搞不清。這就是說,SKU泛濫除了沒法控制的外,還有可以作為之處。或者說,多元化的客戶需求就如同樣一把爛牌,發到不同人的手上,打法不同,結果自然也不同——不要讓沒法控制的成為不作為的借口;做你能控制的。這點在我的暢銷書《供應鏈管理:高成本、高庫存、重資產》中有詳細的闡述,這里不再贅述[3]。
作者:劉寶紅 來源:供應鏈管理專欄
相關文章
- sku和spu的關系「SKUSPU」
- 空中加油技術有多難「有一輛車適合做什么生意」
- 宜人貸p2p信貸平臺「宜人貸合法嗎」
- 宜人財富轉型小貸「宜人貸不能借了」
- 分時租賃經營「精確租賃」
- 大疆無人機營銷成功案例分析「大疆無人機案例分析」
- 南方電網新能源充電樁「中廣核新能源華南分公司」
- 宜人貸如何在p2p領域突圍提現「宜人貸怎么了」
- 洲明科技利潤「300632光莆股份」
- 三星堆營銷「三星堆商」
- 洲明科技董事長林洺鋒「洲明科技好不好」
- LED成本「關于電子商務的效益說法不正確的是」
- 雙十一海關查得嚴嗎「2019雙十一電商交易數據概況」
- 麗人麗妝上市定位「麗人麗妝董事長發聲」
- 麗人麗妝papi醬廣告「上海麗人麗妝化妝品股份有限公司」
- 跨境電商黑五口號「什么是跨境電商」
- 麗人麗妝代運營怎么收費「阿里云營收」
- 酒類商家入駐抖音申請表「抖音怎么鏈接調查問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