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領航
首頁海外營銷 > 互聯網行業為什么不能超過35歲「it行業35歲危機」

互聯網行業為什么不能超過35歲「it行業35歲危機」

來源:互聯網 2024-09-13 08:04:06

作者|肖芳

編輯|文姝琪

盡管知道工作難找,很多步入中年的互聯網大廠員工還是在今年選擇主動失業。

主動失業并不意味著有明確規劃。他們只是想先逃離身心俱疲的工作,有人還沒等到股票兌現,有人想靠銀行卡里10萬元存款過一段沒人打擾的生活……至于接下來要做什么,他們并不是很清楚,甚至陷入焦慮和迷茫——職場中年危機就在不知所措的一瞬間到來。

有人埋怨自己運氣差,選錯了領導和團隊,本來想在大廠核心業務部門大干幾年,實現百萬年薪的夢想,奈何總是被領導質疑和針對;有人意識到自己的職業經歷并沒有延續性,工作十多年一直根據市場需求轉型,雖然已經有帶團隊的經驗,但在競爭激烈的求職環境中,依然很難說清楚自己擁有哪些別人不具備的優勢;還有人后悔自己沒早點看機會,現在市場上幾乎沒有和原來薪水持平的崗位,不想委曲求全,就只能被動等待好機會到來。

從短期來說,這些主動失業的大廠員工還想找個薪水不比原來少、又不內卷的工作,連他們自己都知道很難——叫得上名字的大廠都在瘋狂內卷,而且招聘需求不多。從長期來看,他們不知道還能在互聯網行業從業多久,以及自己的職業發展路徑是什么,這個問題更加棘手。

為什么當年懷揣改變世界夢想的互聯網大廠員工紛紛陷入職業困境?

大廠打工哲學

我一位體制內的朋友幾年前到互聯網大廠面試時,感受到了體制思維和互聯網大廠思維的巨大差異:他在體制內工作將近20年,想找一家互聯網大廠工作到退休,面試HR給他當頭一棒,對方覺得他能干3年已經算很長了。

3年甚至不足3年就要跳一次槽,幾乎成為大廠員工的慣例。一位2017年進入字節跳動的校招生到現在還能回憶起3年后要迫不及待離職的處境:和自己同期進入的同事相繼跳槽,團隊人員幾乎重新換了一遍。最重要的是,離職的同事薪水都漲了很多,“還不跳槽感覺是自己有問題”。

業界傳聞字節跳動的薪資“入職即巔峰”,其實類似的問題在很多大廠都存在:辛辛苦苦干3年,薪資漲幅可以忽略不計,但跳一次槽可以漲30%。在阿里、騰訊、字節、快手、美團等幾家大廠瘋狂搶人的階段,1年半跳一次槽,薪資即可漲30%甚至更高,職級也可以獲得提升。

更早看透這套游戲規則的大廠人獲得了更高的薪資和職級,而對團隊氛圍和工作內容認可、愿意留下來踏踏實實長干的員工則常常在三四年之后唏噓不已:當年和自己薪資差不多的前同事,跳了兩次槽之后,薪資已經比自己多了一倍。

一位非常熟悉游戲規則的大廠員工告訴我,大廠員工寄希望于通過努力工作,提升能力而獲得漲薪,但其實提升能力是個偽命題,每家大廠的業務邏輯和價值觀都不一樣,看重的能力不同。跳槽漲薪的邏輯是平臺背書,而不是個人能力。

在行業擴張期,平臺和參與項目的背書能力尤其重要,跳槽漲薪便有了捷徑可循。比如,你想從事電商行業,先在阿里電商業務獲得一份P7的工作,兩三年之后再跳去美團,職級漲到P8的可能性極大。

即使在公司內部升職,也是有捷徑可循的。參與公司最受重視、最容易出成績的項目是非常必要的,同時還要搞明白公司看重什么能力。以產品崗為例,騰訊看重從用戶需求出發講產品故事的能力,字節跳動則更加看重ROI。

大廠員工在升職加薪上的捷徑受益于大廠人員規模的擴張,也是產品和服務走向成熟的結果。

在移動互聯網早期,一款應用的產品團隊不足10人,每個產品經理要獨自操盤多個產品模塊,需要持續思考如何方便用戶使用,產品經理可以直接接觸用戶,用戶反饋能夠給產品經理更多認知和啟發,這個階段的產品經理能夠快速成長。

2014年之后,移動互聯網逐漸告別產品創意驅動的增長模式,用戶增長更加依賴公司的戰略判斷和落地執行能力,組織越來越大,每個人的工作越來越細分。一個DAU過億的產品,產品經理團隊有上千人的規模,但已經很難做出讓用戶有足夠感知的功能創新,甚至根本接觸不到用戶——他們的工作已經變得可有可無。如果說早期的產品經理是為用戶服務,如今的產品經理已經變成為老板和匯報服務。

組織臃腫、分工越來越細導致基層和中層員工很難培養全局的商業視角。一位前淘寶的產品經理在三年前任職期間意識到,自己的領導具有非常強拆解和落地KPI的能力,但并不能深刻理解京東和拼多多是什么,在淘寶和競品競爭過程中難以用全局視角思考。這些發現讓他越來越懷疑所謂的經驗,是否只適用于某一個老板或者某一家公司。

當然,更多的互聯網大廠人關心的是能否跳槽去有增長紅利的平臺——最近兩年還在增長的字節跳動幾乎成為了唯一正確的選擇。實際上,字節跳動除了TikTok之外,其他產品增長也基本見頂。

隨著各家大廠都進入收縮期并開始降本增效,全行業的工作環境都陷入極度內卷中。大廠員工因內卷和毫無價值感的工作感到痛苦,但機會越來越少,漲薪越來越難,一旦脫離大廠,過去的積累就要歸零,很多人陷入到不知所措的迷茫中。

他們甚至半開玩笑說“跳槽的盡頭是字節跳動”。

中年人去哪兒了?

我近期見到的每一位大廠員工在談及職業理想時,都提到了律師和醫生——這是他們羨慕的職業,也是他們渴望尋找的職業方向。律師和醫生可以干20年以上,不僅沒有35歲中年危機,而且越老越吃香。

互聯網行業恰恰相反,讓各家互聯網大廠引以為豪的就是年輕人多。脈脈數據研究院去年10月發布的一份調查顯示,各家互聯網大廠員工的平均年齡從27歲到33歲不等,其中字節跳動和拼多多員工平均年齡僅27歲。阿里、百度、騰訊三家成立20年以上的公司,員工的平均年齡也只有31歲、30歲和29歲。

過去幾年,互聯網行業的年輕人也以自己處在一個年輕人居多的行業為驕傲,但他們終究會意識到,自己也會步入中年。

互聯網行業的中年人去哪兒了?沒人能準確回答這個問題,但很多大廠人的中年職業危機正是從意識到周圍同事中只有極個別領導超過40歲開始的。從體制內或者傳統行業進入互聯網行業的大廠員工感受到的差別更明顯:他們原來所在的單位(公司)職業發展路徑有著非常強的確定性,可以用自己領導或者仰慕的技術專家來對標自己10年后的職業路徑。但在互聯網公司,同事大多是同齡人,沒人知道自己10年后的樣子。

實際上,現在互聯網公司的年輕人也不知道10年前互聯網行業是什么樣子,但這一點都不重要。

我的朋友判官10年前在當時的風口行業擔任產品經理,這個行業現在聽起來已經相當生僻——安卓ROM。當時安卓手機生態還不完善,很多用戶通過刷機來解決系統bug或者精簡內存,而移動應用都要通過ROM預裝分發,行業的共識是“ROM是移動互聯網的風口”。ROM產品經理作為移動應用預裝的商務對接和產品預裝執行人,掌握著極大的話語權。

只是這種被風口加持的光環并沒有持續太久,一方面手機廠商原裝ROM體驗已經非常好,刷機的人越來越少,更重要的是,時間證明,移動互聯網的流量入口是超級App而不是ROM。如今回想起來,判官也不覺得遺憾,因為在2010年到2012年,沒有人意識到會誕生微信這樣的超級App。

過去10年,互聯網風口一直在快速迭代,從網約車到O2O、共享單車,再到短視頻、直播,人們的認知也在隨著行業的變化持續迭代。

“擁抱變化”成為互聯網公司信奉的價值觀,這也意味著大廠員工過去的經驗和積累沒有太多復用性。經驗和積累不重要,也就意味著擁有10年工作經驗的人和應屆畢業生差別不像傳統行業那么大,而對互聯網公司來說,后者成本更低,且精力更旺盛。

一位最近選擇主動失業的大廠員工反思,自己在互聯網行業工作十幾年,一直在轉型。大學畢業在門戶做編輯,門戶搶新聞、做流量的方法爛熟于心,但算法推薦出現之后,這套方法論失效了,取而代之的是話題運營的玩法。當他因為疲憊和焦慮離開大廠,思考未來還能做什么時,意識到大廠的經驗很難為其提供直接幫助。

在紅利期沒抓住機會多賺點錢成為很多大廠員工最后悔的事——既然工作不具備持續發展的可能性,多賺點錢大概是最好的選擇了。

職業焦慮的解藥

財務自由之后退休是很多大廠員工信奉的工作哲學。過去幾年,阿里、騰訊、滴滴、快手、字節跳動等大廠員工財務自由后,去追求自己想要生活的故事被媒體廣泛報道,這也成為更多年輕人投身互聯網行業的原因。

高薪以及財務自由是互聯網大廠吸引優秀人才加入并且激勵他們持續為公司付出的方式,但互聯網大廠似乎只懂得用高薪激勵,并沒有在人才培養機制建設上進行太多投入——員工除了財務自由之外,也沒有更多可預期成長空間。

為了追求發展速度和效率,一些互聯網大廠還通過快速招人組團隊試驗、業務不達預期快速裁撤的方式嘗試新業務,員工在沒有太多完整項目經驗情況下就遭遇裁員(詳見上篇《字節跳動為什么還在轟炸式招聘?》)。相比之下,諸如IBM、SAP、寶潔等外企有更成熟的人才培養體系,初階員工獲得培養能力提升,可以讓整個職業生涯受益并可持續。

財務自由的故事僅僅存在于公司成長初期的一小部分人之中,對大部分大廠員工來說,更像是華而不實的夢想。在大廠員工為自己35歲之后的職業發展而焦慮時,財務自由的故事讓他們的焦慮雪上加霜——尤其是當聽說自己曾經的同學和同事趕上好機遇而財富快速膨脹的時候。

盡管知道當下的就業形勢嚴峻,我見到的部分大廠員工還是更愿意相信通過跳槽繼續實現薪資30%以上的漲幅,甚至還有人寄希望于“干一票大的”實現財務自由。他們更多把工作不順心歸咎于公司文化和部門領導,換一家公司就好了;雖然也知道自己在大廠做的工作并沒有太多實際價值,甚至可有可無,他們依然愿意多花點時間在相同的行業中找到愿意給更高職級和更高薪水的工作。

前大廠高級產品專家、播客《三五環》主理人劉飛從大廠離職之后,試圖在非大廠敘事邏輯下和朋友對談,以發現不同的認知視角、不同的思維模式乃至不同的生活態度。經過一段時間的對談之后,他反思到,很多人在大廠工作就以為自己在互聯網圈里,實際上在大廠接觸到的人和信息真的很少。和大廠中層溝通創業機會,他們的視角基本都是這個行業的市值、市場份額以及商業模式,大家已經習慣了大廠和大平臺視角,反而忽視了身邊力所能及的小生意。

在互聯網大廠還沒有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之前,大廠員工的職業焦慮問題只能通過個人努力來消除——跳出大廠模式和大廠思維方式,很可能會發現一個新世界。在主動失業之后,也有一些大廠員工選擇徹底離開互聯網大廠:有人自己開店做小生意,有人進入傳統行業,有人轉型內容創作……在徹底離開后,很多人意識到最近10年在互聯網行業工作,雖然焦慮,但也是幸運。

焦慮顯而易見,幸運在于沒有哪個行業像互聯網行業一樣,可以實現1年半跳槽一次薪水漲30%的神話。很多大廠員工工作5年就可以獲得大幾十萬的年薪,在傳統行業工作10年甚至更長時間都未必拿得到。

-

「不宜高調」是界面新聞記者肖芳的個人專欄,閱讀更多文章請關注公眾號「不宜高調」,交流請加作者聯系方式:mingyuqingjie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CopyRight ? 外貿領航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