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領航
首頁行業資訊 > 職場電視劇國產「內地職場劇」

職場電視劇國產「內地職場劇」

來源:互聯網 2023-05-17 22:31:25

上周末,熱播劇《關于唐醫生的一切》完結了。

在過去的半個月,有人贊許它感情戲少,有望成為國產職場劇復興的起點;也有人不滿它的講述方式,很多話題未及展開就草草收場。在大結局的當口,或許我們終于可以聊一聊,這部國產醫療劇,到底拍得怎么樣?

“職場劇,就是拍各行業的人談戀愛”的刻板印象,可能要被一部新劇打破了。

上個月底,秦嵐主演的《關于唐醫生的一切》(以下簡稱為《唐醫生》)開播,國產劇愛好者不由得為此捏了一把汗。

原因很簡單,看到職場劇,我們總會懷有三分疑慮、三分觀望、四分審視,再加上“搞事業的大女主”的buff,我們就更怕它就成為即使穿上了白大褂,也無法落到地上講故事的懸浮劇。

觀眾們擔心《唐醫生》會變成那種瑪麗蘇大女主劇。/《關于唐醫生的一切》

隨著《唐醫生》的播出,美譽和質疑鋪天而至。瀝干其中的水分,它仍存在讓人好奇的地方。

故事發生在北京,常年由男性主導的安和醫院心臟外科中心,突然從海外空降一位女性大主任——唐佳瑜(秦嵐飾)。透過鏡頭,我們得以知曉唐醫生業務精湛,性格強悍又溫柔,她甫一出現,就將性別、資歷、技術,乃至辦公室政治藝術的話題放上了臺面。

配角們也不斷涌現。

比如,與女主不打不相識卻慢慢擦出友愛火花的醫務處處長(高露飾);剛從隔壁《開端》劇組的公交車司機一職轉行到醫院、一出場就負責焦頭爛額的副院長(黃覺飾);看面相是權謀愛好者的隔壁醫院心外專家(劉奕君飾);以及鮮少被國內醫療劇正視卻極為重要的麻醉醫生(魏大勛飾),幾集下來,人物之間的張力似乎已經拉滿。

歐陽處長與唐主任,實力詮釋“第一次見面看你不太順眼”。

劇集中,處處可以見到《唐醫生》顯露的野心。

從在快節奏的醫療案例中穿插患者故事、辦公室糾葛、心外知識以及最新醫療技術科普,到終究無法避免的情感線,《唐醫生》想呈現的顯然很多,卻也精準地暴露了它在敘事方面的不足。

它似乎拼命地想讓每個故事都緊湊精巧,但不少地方卻只能輕輕觸碰,想要覆蓋更多觀眾,卻可能更不討好。

不過,盡管《唐醫生》有不少令人遺憾的地方,但它依然值得探討。至少,它開始踏踏實實地呈現一些真正發生在醫院里的事。

劇中涉及到的專業醫學知識。值得一提的是,該劇的編劇本身就畢業于臨床醫學專業。

01

《唐醫生》野心不小

《唐醫生》顯然想要做一部“有想法”的醫療劇,這從人物和話題設置上就能看出來。

唐佳瑜,女性,不到38歲就空降一家正在評選三甲的大醫院的心外科,擔任整個心臟中心大主任。不過,這樣的晉升速度,在現實中大概只會是個例。

這樣一位充滿爭議的唐醫生,在接手由一幫“各懷鬼胎”的各級醫生組成的重病組之后,同事們對她的人品、經歷、臺面以下關系的質疑,遍布手術治療方案到茶水間八卦。

造神的方式很好用,欲揚先抑的路數也開始奏效。

在接下來的相處過程中,人們漸漸發現唐主任不僅是技術上的“完人”,更能講道理,近人情,對醫療事業有真正的熱愛。于是,“散兵游勇”迅速變成了友愛的大家庭。

心外重病組是院內知名八卦小組。

或許可以這樣說,《唐醫生》的套路是老的,但也努力調了新酒。

我們的男主角,麻醉科主任葉弈明,他的存在本身,就體現了該劇的一種意識。

“外科治病,麻醉保命”,這句臺詞一晃而過,卻少有地在國產劇里強調了麻醉科室的重要性。特別是對心臟外科來說,心外和麻醉的親密關系,甚至比男女主的CP更毋庸置疑。

麻醉醫生并不是背景板里推了麻醉就下班的人,葉醫生也有主攻的醫學領域,不僅能根據患者血壓驟升提出細胞瘤沒切干凈的可能,還能在胸外、心外無法給出兩全其美的方案時提出在雜交手術室進行手術,成功化解危機。

一位優秀的麻醉醫生在手術室里可以安穩人心,保駕護航。

由魏大勛飾演的麻醉醫生葉弈明。

另有醫學前沿“人工心臟”的重要議題,由醫務處處長歐陽真予在劇中穿起。她和唐醫生雙雙專業強悍的互動,讓觀眾津津樂道。歐陽人前行事凌厲,人后言情少女,“機器人”般不通人情的個性,成為劇中的另一種趣味。

而為了讓原本對研制人工心臟并不太感興趣的唐主任,把這件事真正放在心上,劇中還堆疊了好幾個案例。

其中重要的一例就是,當她好不容易以“心臟自體移植”的方式,為一位老院長做了心臟血管瘤手術,歷經驚險復雜的手術總算成功了,老院長卻因為對用于恢復凝血功能的魚精蛋白過敏而不幸離世。

人間的別離沒有道理可講,即使這是一臺接近完美的手術,老院長也在上臺的那一刻,就注定了有去無回的結果。由此,人工心臟的重要性以及它背后醫療科研工作者的價值不言而喻。

醫學進步的意義,就是讓不可能成為可能。

當然,面對錯綜復雜的病情,現代醫療技術依然太渺小了,我們傷痛、無力,但我們還有機會。

在心外的其他成員身上,我們也多少看出了,本劇人物塑造的能力,跟不上頭腦里復雜想法的情況。主體情節里心外天團不是在設置議題,就是在推動發展,好在作者還另外給他們設計了一些故事可講。

在看似吊兒郎當的“大中叔”秦大中身上,既充滿老員工對醫院規范的滿不在乎,以至于跟病人偷跑出去看球差點釀成大禍,也能 看出他疲憊生活中未熄滅的對醫學的愛,以及作為“喜劇人”對科室的情誼、對手術臺的敬畏;

而和年輕的住院醫生“小百列”江百列一起,我們經歷了為供體和人工心臟想盡辦法,卻在一次次希望之后接連失望的過程,在以為當不了醫生之后,江百列卻發現自己依然離不開幫助病人后的那種滿足感。

配角身上,也有弧光。

還有在派系斗爭里頻頻使壞但其實是個好醫生的廖小波、有時沖動卻永遠溫柔的龍向東、為了家庭愿意犧牲仕途盡量坐診少上手術臺的周達,就連“大反派”宋保德最大的痛苦,也不過是與自身欠佳的外科稟賦久久無法和解……

當然,比起《機智的醫生生活》等國內外公認的醫療劇佳作,《唐醫生》在人物塑造和敘事上的手法還是青澀了一些。

敘事能力趕不上意識,但《唐醫生》盡力了。

02

要靈動的細節,不要極端的戲劇

不可否認的是,《唐醫生》有著很鮮活的一面。

早在第一集心外主角團還沒出場的時候,護士們的閑聊就承擔了全劇的開場。在醫院內部流傳著的“夜班不能吃芒果,否則會很忙”的玄學傳說,一下子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得以讓醫護們的生活細節開始展露。

芒果:怪我咯?

《唐醫生》一集一個故事的接近單元劇的設置,能夠做到不過度鋪陳,通過小切口來觀察人間。

比如,開篇不久的自閉癥小孩的故事。

一位原本沉默內斂的孩子,在看到醫生之后卻異常驚恐,不愿意配合唐主任進行檢查,葉醫生敏銳地發現了孩子的“白大褂恐懼癥”,脫下白大褂后對孩子進行了術前訪視。短短幾分鐘,溫柔細致的麻醉醫生形象,就被呈現得淋漓盡致。

終于要開始手術了,葉醫生卻發現孩子對麻醉藥品的反應異常,又馬上不顧反對叫停手術。醫生們這才發現,原來孩子出現了“術中知曉”,能清晰地意識到手術的進程。麻醉醫生及時判斷的重要性,以及對專業概念的介紹都自然融入。

在每集的最后,都會由主創人員介紹一種病例或是治療手段。

故事講得中規中矩,角色的行為也都合理,但你總會覺得,波瀾不驚的敘事下好像缺少點什么。

直到小朋友臨出院時,才出現了一些預料之外的情節。小朋友康復了,福利院老師在感謝著唐醫生和葉醫生,孩子本來已經轉身離開,又跑回來把一只小船的折紙塞到葉醫生手里。

原來,這是躺在手術臺上的時候,他一直緊緊盯著的葉醫生手術帽上的小船。

特別的孩子、特別的專注度、醫生的溫度……都無聲地凝聚在這個瞬間。

不必通過劇烈的沖突、意外的發展方向,依然可以有強大的感染力,這是《唐醫生》值得肯定的地方。在把握情節的尺度上,能夠看出它確實做了思考。

一位父親不理解十幾歲的兒子會因為心臟問題導致小腿壞死,讓病情拖延到兩條腿截肢,戲劇性已經構成,但在走廊盡頭昏暗的燈光下,劇情沒有讓父親走向對唐主任的“復仇”,而是表達出自責和感謝。

二度入院的患者王雪純,上次先是匹配的供體心臟差點無法使用,這一次又遇到了供體被更危急的病人調用的情況,此次她本可以通過人道主義豁免手術接受植入一顆人工心臟,卻在最后一刻發現人工心臟未過質檢,她最終還是離開了這個世界。

生命或許是由遺憾構成的。

沒有極端撕裂的仇恨,沒有一波三折后的大團圓,在這一點上,《唐醫生》是克制的,它要用真正的感染力打動觀眾。

但能夠靈動起來的瞬間,終究還是太少了,更多的人物塑造、故事推進還是不免流露出刻意感和工具性。

03

我們不必知道唐醫生的一切

說回故事本身,我們其實不必知道“關于唐醫生的一切”。

在一部以唐醫生為主角的職場劇里,并不需要這么多功能性的觀光客。

如果說她前夫趙教授(王耀慶飾)的存在,或多或少對于唐醫生的人物塑造還有一定價值的話,那么,很遺憾的是,在接下來的劇情里,我們還陸續見到了唐主任前夫的現任和學生,見到了與唐主任互有好感的葉醫生的青梅竹馬,以及更多原本不必在這個龐大的“唐醫生宇宙”中擁有姓名的人。

王耀慶飾演的前夫負責狗血戲份,對唐醫生死纏爛打。

另外,《唐醫生》確實沒有披著職業劇的皮談戀愛(這不該作為褒獎,但畢竟很難得),男女主角之間的感情戲也輕微得像不存在一樣,然而,傳統感情戲的處理方式卻仍然處處可見。

通過增加一個女性角色來完成趙教授的退場讓唐醫生重回單身,通過青梅竹馬每一次恰到好處的出現反復制造唐葉兩人之間的誤會,這樣的簡單化處理,難免稀釋了整部劇的質量。

除了配角偶爾流露出工具人屬性外,劇中對于主要角色的呈現,也常常出現功能性使用的情況。

為了塑造唐醫生技術上大膽謹慎、生活中不拘小節的形象,劉副院長每天在辦公室里為她的沖動決定急得團團轉,葉醫生則每天在醫院走廊里游蕩,等著來救急。唐醫生在工作乃至生活里遇到的各種問題,都有各類“工具人”各顯其能地跟在她后面解決問題。

成天操心的劉副院長。

就連原本珍貴的觀點表達和社會關照,都充斥著一種倉促感。

在醫院外搭帳篷的家屬群體、中東呼吸綜合征、科研造假、女性職業歧視、國產零部件自主研發、年輕醫生的低收入現狀、藏地醫院定點幫扶,甚至是全職太太的勞動價值……這些維度極其廣的議題,體現著唐醫生方方面面的關注,遺憾的是都是匆匆提及,卻無力展開。

特別是接近結尾的重點篇章,對于唐醫生和母親的關系的講述,甚至可以說是本劇的一大硬傷。

劇本強行給出了一個充滿擰巴與自我感動的邏輯——離異后的母親為了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匆匆嫁給愿意提供經濟條件的新丈夫,從此為了保護女兒飛得更遠,為了滿足重組家庭的更多需要,母親疏于對女兒關愛和陪伴。

一言以蔽之,母親的看似不愛,其實是深愛。即便了解了背后的隱情,觀眾們也不知道該怎么理解結局的強行和解。有時候,太貪心,反而會傷害到故事的飽滿與感染力。

唐佳瑜與母親和解,“大團圓”結局。

隨著劇集的完結,關于唐醫生的一切講完了,但國產醫療劇反思后的自我發展才剛剛開始。

在打開《唐醫生》的時候,我們期望的是它別出差錯、別只是披著職業劇外套、別懸浮到天上。

看完《唐醫生》,我們則希望有更多也更好的《唐醫生》。醫療題材永遠在非常本能地吸引著觀眾,希望下一次,我們可以不用因為題材而去作預期的調整,我們可以看到它不需要刻意造神,不需要雜糅各種流量的情節。

我們可以發自內心地期待,它們講得認真,講得打動人就好。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CopyRight ? 外貿領航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