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領航
首頁展會信息 > 以「人貨場」拆解書店新零售的第四次革命(中)

以「人貨場」拆解書店新零售的第四次革命(中)

來源:互聯網 2024-08-21 20:04:02

編輯導語:你有多久沒有去過實體書店了?近些年,實體書店倒閉的消息接踵而至,與之相反的是電紙書的蓬勃發展。但也有不少書店憑借著他們獨特的經營方式,在慘淡的實體書店市場中生存下來。本文作者將從人貨場的角度,拆解書店新零售,希望對你有幫助。

當書店 咖啡, 文創, 策展,與第三空間與生活結合后,中國的書店產業開始復蘇;換句話, 咖啡, 文創,已經變成了書店的標配,它是新零售書店的新基建嗎?很多書店通過改變體驗、環境和視覺系統,成為網紅店,大批流量蜂擁而至,不遠千里前來探店,那么,“高顏值”是新零售書店的新基建嗎?

但是真實的情況是,打卡者來一次就再也不會到來,源源不斷帶來的流量在更多更美的網紅點到來之后會分散、喪失。

品牌猿攝于重慶鐘書閣書店

期望的生活方式也敗給了那些認為喜歡讀書,卻忍不住在書店掏出手機在京東、當當上查詢網上書價的喜歡閱讀的人的選擇。所以,“網紅”書店和“空間”書店,會面臨越來越多的競爭與分流:咖啡店、酒店、網紅地產、藝術空間、博物館、健身房……。

作為下一代書店——新零售書店,需要創造出自己的獨特新價值,才能吸引閱讀者持續不斷到訪。這個價值絕不是顏值和第三空間,而是數字化的「貨」和「場」。

六、數字化「貨」——只有咖啡還不行,還要創造新價值

很多人理解數字化的「貨」,就是從“進-銷-存”到供應鏈打通。真正的數字化的「貨」應該形成短鏈的供應鏈體系,千人千面產品和渠道網,進而實現產品和服務的個性化滿足、效率化響應,即時性調整。

還有人理解數字化的「貨」就是線上線下一體化,或者是全渠道融通,通過全渠道實現流量閉環。真正的數字化的「貨」,以效率和信用為核,數據能力成就透明化鏈接。

各種“不對稱”被打破,用戶端、門店端、供應端被打通,各個“利益相關方”用戶、作者、產品、出版社、渠道、品牌等,彼此賦能,他們成為擴張的邏輯原點和驅動單元。

亞馬遜的線下書店,很好地展示了數字化的「貨」教科書般的操作。

1. 數據決定什么樣的用戶在這里看到什么樣的書——挾大數據以令用戶

與眾多傳統書店【某某出版社十大好書】、【人生必看X本書】的分類不同,亞馬遜利用其平臺線上數據,以“評分原則”、“大數據聯想原則”、“閱讀習慣原則”等推薦維度,提供給現場年輕用戶更加“沖動”的需求選擇:

亞馬遜評論過萬的圖書、4.5以上評分的圖書、96%的看過此書的人給了滿分5分的圖書;亞馬遜被加入心愿單最多的圖書;Kindle用戶買來3天讀完的圖書;讀社區Goodreads最多人閱讀經典;If You Like…專區;(如果你喜歡這本書,后邊的這一排書可能你也會喜歡);名人推薦專區……

2. 更加人性化的推薦體驗

亞馬遜書店的算法還體現在站在用戶角度,更加人性化的推薦體驗:

去出版社化,去系列化。亞馬遜認為,用戶不會按照出版社的品牌溢值來分類,也不會系列分類方法,為了減少購買壓力,興趣組,關聯性,同構性可能是好的選擇。每本書都有評論與背書。還原數字原住民線上購書的基本邏輯。如采用大眾、書評人、企業家、或者作者本人的評論,來吸引讀者和KOL/KOC們進行多次分享;(大部分傳統書店要不推薦過于主觀,要么過于遮遮掩掩,不如亞馬遜,挾大數據以令用戶(If you like x,you will like x)。以書面示人。不同于傳統書店為更多陳列,大部分書以書脊示人,在亞馬遜書店,所有展示的圖書,都是以書面形式示人,最大程度地釋放書本原有的廣告屬性(如書名、副標題、腰封、書面設計等)。

圖片來自互聯網

3. 數字化的「貨」,還應該包括——超級會員

在亞馬遜線下書店,隱形的「貨」,就是亞馬遜會員。

與線上同價。亞馬遜線下書店大部分書都是原價,要知道折扣,就需加入會員,成為會員,那么將享受到線上同價折扣,而這個折扣也只有會員才能看到;與線上同體驗。把支付方式做得更符合數字原住民的習慣,亞馬遜引導和鼓勵用戶以APP直接支付,只需將支付結果展示給前臺即可;同樣,各種亞馬遜會員體系的服務同時得到。

4. 數字化的「書」,源源不斷創造新需求

「書」被數字化,“書”不再是“紙質的書”,可以是文創、知識、內容;“閱讀”不僅是讀,可以是聽,分享,儀式、創造;賣書也真的可以不賺錢,而是為了源源不斷吸引,贏取更多閱讀者時間分配,繼而創造了更多需求。

數字化的“書”,可以與電商一樣,低價、秒殺、組合促銷……,“所見即所拿”,超越新零售的速度,加上更好的環境和體驗,書店必能將網上購書人群反向吸引到線下,就像盒馬的新零售一樣;數字化的“書”,可以不多,但一定精準,精準定位,精準人群,精準場景,精準生活,就像今日頭條推薦信息,抖音推薦內容,蔦屋書店根據人群策劃書店一樣;數字化的“書”,既可以換季營銷、逢節必過,也可以伴隨實事熱點,審美需求,內容更加流動,動態更新,只為聚集更多人群;數字化的“書”,也可以如照片/明信片一樣,是參加某種生活儀式感的憑證,也是各種生活活動的紀念品、象征和符號;數字化的“書”,更可以像抖音、快手短視頻、央視的朗讀者一樣,生產更多的內容,贏得閱讀者更長的時間……

數字浪潮之下,數字化的紅利不應由那些線上轉向線下的巨頭亞馬遜、盒馬們獨享,品牌猿認為,站在用戶的角度不斷地思考:數字化「貨」能為閱讀者帶來什么新體驗,那么數字化的「貨」就是新零售書店新基建的必然,無論你是書店 、生活方式 、空間 。

七、數字化的「場」——光顏值不夠,還要為文化生活提案

要探討數字化的「場」,首先要為新零售書店的「本源」定調:文化還是生活?簡單地說,是“書 ”,還是“ 書”?

1.「書 」,還是「 書」,這是個大問題。

看此簡單問題,品牌猿認為,它是新零售書店的根,因為這是劃分人群的基準。

“書”不是生活的裝飾,而是一種文化的象征符號,是區隔人群的一種核心標志;“書”的背后是閱讀者,這是一群文化資本群體,以對“閱讀”的認可劃分,而不是依靠財富、階層、教育、興趣等來區隔;“閱讀”的背后是“改變”,無論知識的積累,身心的進步,還是認知的變化,人格的塑造;“改變 ”之后是“文化”,用知識和文化“改變”自己的人,而不是其他方式;“文化”最終為了“生活”,如布迪厄理論的定義,他們努力追求的生活方式比其他人更有美感,更精致,更富于創造性,所以有了書店集體認同蔦屋的“為生活提案”。

品牌猿攝于拉薩、上海各個書店

可以肯定地說,沒有任何產品,如同「書」這樣的「貨」具有的獨特屬性——“天生知識,代表認知和審美,能與生活共振,并為其賦能。”

也沒有任何實體商業,有如「書店」這樣「場」具有的空間屬性——“以「時間」為價值標準時,天賦內容的文化&知識空間的書店,令人駐足、流連、沉浸和期待。”

我們販賣的是讓顧客在「文化氛圍」里的那段「時間」,正因為對這段時間的期待,顧客才會不斷來到書店。——蔦屋書店

以此邏輯,新零售書店書店的第一性,理所當然「書 」,新零售書店的「本源」自然是“文化”,而不是“生活”。如蔦屋書店“為生活提案”,細品,亦是省略掉了幾個字“以文化為生活提案”。放棄了「書 」,就等于放棄了書店的立身之本。

三聯書店新天地廣場店就是這樣一種嘗試,有各種IP卡通,有香薰,有文創,有咖啡,宛如一個雜貨鋪。書,卻三分之一都不到。這也是誠品書店的深圳百貨關門的原因。

品牌猿攝于三聯書店新天地店

想象一下「 書」,可以是亞朵、K11、愛彼迎,可以是無印良品、宜家、星巴克,也可以故宮、敦煌……,但,他們不會成為新零售書店。當我們形成對新零售書店是「書 」下的“文化生活空間”這樣的認知后,新零售書店的另一個新基建——數字化「文化生活場」就自然而必然。

數字化的文化生活「場」,通過大數據、算法、移動電商、社交網絡、內容平臺等數字基建與空間環境相融,為數字化用戶搭建可異常豐富的,場景流動的,實時互動的,敏捷反應的,多元多維的立體“文化生活空間”。

2. 重新定義數字化的文化生活場」

數字為「文化生活場」賦予了四大特性:豐富性,場景化,互動性,敏捷性。當這些特性對“文化生活”重新規劃和賦能后,書店的「場」扮演了新的角色。

1)在空間豐富上:文化/地域/人群/場景和生活方式交融,讓空間前所未有得到充分利用和創造

獨有“天生知識”這一屬性,可體驗、可交流、可沉浸、可觸及這些特性,讓購書場所、閱讀空間、效率自習,主題策展,深度閱讀、創意沙龍、小憩輕眠、城市閱居……在新零售書店的「場」中可以肆意生長,每一種利用、體驗和創新,又孕育著更多文化可能。

2)在場景流動上:賦能空間是靜態的,賦能時間則是動態的,空間時間化,時間體驗化,這就是流動場景

由于“書店”的天賦內容,讓空間可以在時間上的完美充實和場景的常態刷新,這種時間對空間的搶奪,也決定了產品形態的躍遷,藉此為生活賦予更多想象。

蔦屋書店,按照需求場景堆砌出一個個獨立的空間——比如某個季節的料理主題,那么這個堆頭的周邊,不僅有于此主題的書籍,甚至是廚房用具,以及合作店鋪的各類食品。

長沙十二時辰「為旅而居」旅行漫游展通過《在西伯利亞森林中》、《非洲小札》、《為什么是兔子》等多本書籍展示作者如何「為旅而居」——在旅行中找到自己或物質、或精神上的理想家園。

圖片來源于互聯網《長沙十二時辰》

3)在互動交互上:在于線上線下表達平臺的構建,從參與到表達,從行動到建設

不同互動平臺和場景的搭建與激活,使新零售書店的社交屬性擁有新的文化底色。

從讀書會、對話、直播、聽書,到知識分享、彈幕評論、反向定制、貢獻內容,全民共創……讓閱讀者在內容上創造更多內容,讓閱讀者在空間中創新出更多新生活體驗。

4)在動態敏捷上:對空間和時間,線上和線下,各個數據傳感的敏捷反饋,持續適應新的變化,創造更多需求

一方面充分利用IoT設備、攝像頭、小程序等所記錄的場景數據,以算法驅動完善和創造新的文化生活需求,另一面也包括實時感知發現社會、時代熱點,進而在文化生活場景的流動中得以體現。

當空間和場景的想象被打開,不僅線上線下分割即被打破,更重要的是從雙向到融通,從融合到共同繁榮,最終成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這就形成了——數字化「文化生活場」。

在這里,移動時代的“信息找人”得以實現;網絡協同和數據智能可以一體;“云空間”或“場景云化”互相促進與活化……,最終與數字化「人」和數字化「貨」融匯出數字時代第四次書店革命的新物種——「新零售書店」。

參考圖書:《蔦屋經營哲學》/《下一代書店·光顏值還不夠》/《場景紀元》/《智能商業》

待續…

#專欄作家#

品牌猿,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公眾號:品牌猿創(ID:brand-yuan),新商業生態的窺探者,品牌戰略顧問,專注品牌創新與進化!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CopyRight ? 外貿領航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