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領航
首頁國際貿易 > 土木工程轉行互聯網的心得體會和感悟「土木工程心得」

土木工程轉行互聯網的心得體會和感悟「土木工程心得」

來源:互聯網 2024-08-29 14:04:02

“非應屆生、土木工程專業、沒有互聯網產品經理”這些是筆者曾經的標簽,也是他轉行互聯網產品經理的攔路虎。有些人說這樣的條件想轉行互聯網太難了,而筆者用自己的付出、自己的汗水證明了“天道酬勤”,每份付出必定有對應的收獲!

土木工程畢業,在中鐵工作一年半,后成功轉行為產品經理。本文包括轉行的原因,轉行的學習過程,以及面試,希望能給轉行的小伙伴們一些啟發。

一、轉行的原因

2017年6月,和許許多多的大學生一樣,我在懵懂中畢了業,經過短暫的休息,我便去中x某局報了道。

報道的時候我還是蠻興奮的,畢竟進了國企嘛!我仿佛已經看到了我三總五項,在工地上意氣風發,揮斥方遒的樣子了,畢竟在電視上,電影里,工程師都是這樣的:

工作場景,是這樣的:

然而當時的我沒想到,等待我的,卻是這樣的:

還有這樣的:

不過這都算不了什么,咱能吃苦!什么?每天渾身是泥?沒事,衣服鞋子一天一洗!什么?一周白班一周夜班中間還沒有適應時間?沒事,咱年輕身體好!

真正導致我辭職轉行的是以下兩個原因:

1. 完全沒有個人生活

每天我們規定的工作時間是早晨8點到晚上10點30,除此之外還得經常加班。

每天在工地懟工頭,斗監理;技術測量材料安全一手抓,白天恨不得走上2萬步,晚上回辦公室還要看圖紙,根據圖紙做方案、寫交底、算工程量。

這還不算完,我沒有周六日,沒有法定假期,連續工作150天是常事,在工作的一年半中,除了春節放假在家的8天;其余的時間里我幾乎沒有睡過一個懶覺,看過一場電影,打過一盤游戲,這使得我不能享受親情,友情以及愛情,作為一個人來說,太痛苦了。

2. 2到3年換一個城市

無論中鐵,中建,亦或是中交,說的再高大上,也是乙方單位。

以我自己為例,當北京地鐵17號線建成后,我下一個工地在哪呢?可能去山東,可能去重慶,還有可能去烏魯木齊,一年到頭回不了家。

如果以后我成家了,一年只能和妻子相見十幾天,我幾乎沒辦法給予家庭除了錢以外的任何幫助,即使是最簡單的搬東西,修電腦也不行,因為我那時可能在離家上千公里的工地上。

看著土木人的高離婚率,我知道,在家庭中作為一個丈夫/父親,只賺錢是不行的。

或許每個人都有想辭職的瞬間。

而讓我下決心的瞬間,就是看到剛喜得貴子的副部長,只能在視頻里教他的孩子喊爸爸。

這種生活,不是我想要的。

二、轉行的過程

在我剛決定轉行的第一個月,每天下班后就躺在床上,翻來覆去卻不知道自己去做什么,我想這就是大家所說的迷茫期吧,那陣子比較痛苦,思來想去,覺得哪個都不是最優的,直到我看到了一句話:“你覺得迷茫,那只是因為,你沒有行動而已”。

醍醐灌頂,于是我打開word,問了我自己5個問題:

在本專業內的我能去哪?在本行業外我能去哪?我的目標是什么?我的劣勢是什么?我的優勢是什么?為了轉行,我要做些什么?

剛開始,我選擇了和土木工程相關的設計院。

為了去設計院,我在電腦上安裝了探索者,盈建科,pkpm等軟件,然后等晚上11點下班同事們都走了以后,自己一個人在辦公室偷偷地看書(大學期間最討厭的結構力學,還是逃不掉啊哈哈哈哈),看視頻,學軟件,最后,計算!建模!畫圖!那一陣子還是有些產出的:

兩個月后,我總算是在結構設計方面懂了一點皮毛,可這時我發現自己不喜歡這種每天在電腦前畫圖的工作,我喜歡更有創造性的工作,于是我又把眼光瞄準到了互聯網的三輛馬車:技術、產品,運營。

在我向從事互聯網的朋友咨詢以后發現,產品經理這個崗位,我太喜歡了!

說干就干,我買來與產品經理相關的書籍,視頻,并下載了axure,visio,xmind,墨刀等軟件,仍然等晚上11點同事們下班走了之后開始學習。

我先根據入門書籍,在頭腦中構建出這個職位所需要的能力框架,然后再有針對性地彌補知識和技能,遇到不會的就去網上搜索,這里要感謝知乎里認識的小魚,她在我轉行的過程中給了我不少建議,也推薦了許多不錯的書籍。

至于每天看書多久,這個倒是不固定,如果我今天感覺在工地跑一天特別累,看書看到12點就睜不開眼了,那就老老實實去睡覺,畢竟第二天還要上工地,萬一精神恍惚被鋼筋劃傷,或者掉到豎井里那可就虧了;如果今天不是太累,覺得精力充沛,那就一直看書到兩三點,直到累為止;我認為重要的不是每次看書看多久,而是每天都堅持。

到了2018年11月,我在看完了《人人都是產品經理》《YES!產品經理!》《用戶體驗要素》《破繭成蝶》以及一些視頻后,向上級遞交了辭呈,把自己所負責的工作全部交接完后就離開了,而這意味著,我已經沒有退路了。

回到家后開始著手寫簡歷,寫的時候我發現,在簡歷中的項目經歷這一項,我實在是無從下手,但好運此時再次眷戀了我——我在知乎上認識了師兄,在他的幫助下,我從自己的興趣出發,從頭到尾設計出了一款APP:包括用戶調研,需求分析,用戶畫像,競品分析,功能設計,思維導圖,原型繪制,prd的撰寫等步驟。

雖然在很多地方踩了坑,但這次實操的經歷讓我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面試

作品完成后,已經是過年后了,我整理了一下自己為求職所學的知識和作品,便信心滿滿地來到了北京。

本以為我看了那么多本書,還做了作品,找工作應該不難,但是現實還是給了我一個響亮的耳光。

不是應屆生,專業不對口,沒有相關工作經驗…

我第一次投出了15份簡歷,全部被拒絕,不死心,又投了10份,同樣全軍覆沒。

這樣的結果讓我有些始料不及,于是我開始反思自己寫的簡歷,在百度,知乎瘋狂找簡歷的優化方法,并根據招聘方的要求對簡歷進行不斷迭代,把在北京地鐵工作中和產品經理有關的特性凸顯出來,比如項目管理,跨部門多工種協調等技能;這樣一來,邀請面試率提高了一些,大概…有10%吧。

這段時間我真的是非常痛苦,一次次的滿懷希望投簡歷,換來一次又一次的拒絕,在“拉鉤招聘上”,我投出去的簡歷每天都有被標記為不合適的;在“BOSS直聘上”,我和人家聊天,顯示的都是“已讀” 但是卻沒有回復,在這個階段我一直自嘲:“我就是一只等著人家回復的舔狗”。

即使偶爾有面試,當面試官知道我不是計算機專業或者沒有相關工作經驗后,面試經常是草草了事。

這時我咬了咬牙。

既然專業,經驗上比不過人家,那我用誠意來彌補!

于是當我再接到面試邀請以后,我就下載他們公司的app來試用;然后關注他們的微博和微信公眾號來了解他們的產品;再看看他們app的歷史版本,根據產品的迭代和更新,去思考公司的發展布局與商業模式,然后熬夜做出有關人家app的競品分析,產品試用報告,功能思維導圖等資料,然后根據自己的優點思考我在加入公司后能為對方做什么。在面試中把打印好的資料給面試官看,并說出自己加入公司后的規劃。

雖然互聯網所涉及的行業很多:在線教育、金融、體育、新聞、游戲、軟件、后臺系統、大數據等等,有網頁端的、pc端的、移動端的;雖然這樣去準備很累,但我仍然在每一次面試之前都做這樣的準備。

即使這樣,仍然有“準備面試2天,坐地鐵去公司2小時,面試兩分鐘”的情況發生,這段時間可能我聽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們感受到了你對我們公司的熱愛和誠意,也很敬佩你敢于裸辭和轉行的勇氣,我們這邊再商議一下,請回去耐心等待面試結果”。

等待結果?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每次等待三天后我去問消息,都是被拒絕,聽的最多的一個詞就是抱歉。

于是我開始焦慮,會想很多,甚至會自我懷疑:

我已經到了該工作的年齡,我現在卻沒有工作,北京消費很高,我的積蓄在減少,但我沒有收入,如果我存的錢花光了我卻還沒找到工作怎么辦?那些反對我轉行的人會怎么說?我只能灰溜溜地回到父母身邊么?

每天我都翻來覆去地去看招聘軟件,一看就到半夜2 3點,似乎只有這樣才能稍稍減輕一點我內心的焦慮。

不過最后,我想明白了,這樣做是沒有意義的,反正都是兩三點才能睡著,與其輾轉反側,不如提高自己,進行總結和反思。

于是在面試和投簡歷的間歇,我就對照著招聘方的要求進行查漏補缺,然后對面試中發揮不好的地方進行總結和反思,并做下筆記;將所有在面試中可能被問到的問題全部整理到word上,然后一遍一遍去熟悉,在實際面試中我不可能像背書一樣背答案,所以我就把答案熟悉到可以像聊天一樣說出來,當時我總結了很多,總共65頁,接近5.8萬字。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一個看似平常的下午,我一邊看視頻一邊做筆記,做完以后伸個懶腰自嘲道:“都記這么多了啊,果然,大學時候少看的書,都是要還的。”

自嘲歸自嘲,還是要例行打開郵箱檢查的,正當我麻木的準備迎接拒絕和失望時,我發現了一封郵件:

Dear xxx 您好!非常高興的通知您,經過我公司的面試和討論,我們一致認為您是我公司 移動產品部 產品經理 崗位的合適人選。

根據公司的薪資福利政策,我們將給您提供以下薪酬福利待遇:

(略)

根據公司福利,您可以享有:

(略)

根據公司及國家規定,您的工作時間是:

(略)

其他:

您的工作地是北京XXX,試用期XXX,請您在XX月XX日攜帶如下材料來我們公司報道:離職證明,身份證,畢業證,學業證,半年內身體健康證明及其他獲獎證書。

我不由一個激靈,趕緊去查詢了那家公司,不錯,不是外包,有自己的app,也有自己的盈利模式,他們的行業還是我喜歡的行業,給出的薪資還比我預期的高2k,這等好事,豈能放過?

于是我連忙給公司打電話進行確認,得到肯定的答復后,長吁了一口氣,然后,嘴角上揚,露出了這半個月來的第一個微笑。

我做到了。

以非應屆生的身份從土木工程轉行到互聯網,我,成功了。

時光飛逝,一轉眼我入職已經過去一年多了,互聯網雖然也會加班,但是起碼我有周末,法定假期也有,不用跟著工地每個城市跑了,我也算是過上了我想要的生活,感謝當年在我轉行過程中給我鼓勵的父母和小伙伴們,也感謝當年咬牙堅持的自己。

作者:撒野的氧氣,公眾號:產品汪的成長路

本文由 @撒野的氧氣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CopyRight ? 外貿領航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