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推薦
- 特別關注
陜西非文化遺產項目「陜西國家級非遺項目」
11月10日,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落下帷幕。回顧6天來的精彩,華州皮影、鳳翔泥塑、澄城刺繡、宜君剪紙……這些閃耀其中的“陜西非遺”讓展商、采購者、逛展人都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今年的“雙十一”期間, 陜西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漢中藤編”,當日“戰績”為218萬全年累計銷售額有望實現5000萬元,“漢中藤編”只是西部商品借力互聯網電商“出道”的案例之一。那么,作為擁有豐富非遺項目的大省,是如何讓非遺在服務脫貧攻堅、助力鄉村振興的偉大事業中不但“活”起來,又“火”起來的呢?
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陜西”非遺“”老字號“展區。
曾經,陜西非遺的“憂”與“思”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特殊的文化遺產,主要以人為載體,具有重要的文化、歷史、審美、經濟價值,它不僅是人類共同的文化瑰寶,還是人類文明的“活態”延續。
我國是非遺最多的國家,也非常重視非遺保護,但是不同的非遺形式,也表現出了不同的結果,有的繁華發展,有的快速消失。
作為文化大省和旅游大省的陜西,非遺項目猶如繁花綻放。剪紙、腰鼓、秧歌、竹馬、社火、農民畫、曲藝、民歌、皮影戲、木雕、泥塑、面花、刺繡、柳編……等等名聞遐邇,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其內在的傳統精神、智慧與理念超越時間跨越地域,影響深遠。據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官方了解,西安鼓樂、中國剪紙、中國皮影戲三個項目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此外,陜西已建立起國家、省、市、縣(區、市)四級代表作名錄,國家級的非遺有74項,省級的有600項,市級有1843項,縣級的就有4061多項。
西山酒歌。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其中絕大多數的非遺項目不是來自于城市,而是更多來自于鄉村地區。相關數據結果顯示,有的非遺由于城市化進程加快、青年一代無人傳承等多個原因瀕臨失傳。
這主要在于, “非遺”常常處于整個城市文化產業鏈中的最低端,充當著提供文化元素的原始工作。農民藝人名義上被稱為老藝術家、國寶等,但生活中他們卻無法享受藝術家的待遇,不會像京劇、昆曲演員那樣得到應有的尊重。一些“非遺”項目的傳承人,雖然名頭聽上去響亮,但在市場發掘上還很有限,勉強維持溫飽,帶徒弟就難以為繼了。更何況年輕人因為收入低、前景低迷,根本不愿入行,或者半途而廢,導致有的“非遺”傳人根本招不到弟子。
第十五屆深圳文博會上展示的華州皮影。
雖然在改革開放初期,文化產品匱乏,民俗文化曾有過一個復蘇繁榮的階段。但是,快速的現代化進程,特別是外來文化的影響,讓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尤其是在青年一代中,傳統文化迅速式微。許多文化遺產來不及挽留、來不及搶救,就隨著藝人匠人的逝去而消失了。曾經也一些民眾也提出想學習與傳承,但很現實的問題是,很多傳統非遺技藝與現代的生活有些脫節,沒有了市場單憑國家的扶持,也很難堅持長久。
非遺傳承后繼無人,的確是令人遺憾的,比如一些地方傳統戲曲、民歌、民間樂器的演奏,一些雕刻類的技藝、傳統玩具的制作等等,前景令人堪憂。然而,非遺的傳承現狀也不是那么單一,還有少數項目正處于另一個熱鬧的極端,比如陶瓷、刺繡等,它們不僅名氣大、銷路好、價格高,且目前已形成產業,根本不愁傳承人的問題。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冰火兩重天”的現象十分嚴重。
澄城刺繡展示。
如今,陜西非遺的“活”與“火”
其實,每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衰落也許有各自不同的原因,只有弄清楚了因由,才能“對癥下藥”,提供挽救的條件。
早在2000年,我國開始為非遺項目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2年,“搶救和保護中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工程”啟動。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被定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2011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施行。2013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成立。
在十八大至2017年底的五年間,中央財政共投入46億元、地方財政累計投入39億元,支持非遺保護事業。這筆巨款大部分用于非遺傳承人的傳習補助、建設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以及根據2016年制定的《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幫助地方企業重新拓展傳統手工藝的商業渠道。
與此同時,陜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力度也不斷加大。2014年,《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出臺。2017年,《關于陜西傳統工藝振興的實施意見》出臺。目前,陜西省已經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成立了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
“西安鼓樂”亮相第二屆進博會,向中外展商展示陜西獨特文化魅力。
陜西一方面加強宣傳和扶持力度,確保非遺傳承者有足夠的資金支持,能夠專心搞創作、帶徒弟,不再為生計擔憂。同時,為了讓更多人有了解、接觸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機會,將扎實推進各級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館)、傳習所等非遺展示、傳承陣地建設,不斷擴大非遺傳承和愛好者隊伍,畢竟只有知道和了解,才有興趣可言。
在今年的第二屆進口博覽會上,陜西“非遺”“中華老字號”展示活動將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首次對外展示,通過現場傳承人的集中展示和表演,讓陜西“非遺”煥發了新活力。
11月11日,陜西漢中良順藤編在天貓雙11西部會場分享了他們為古老的藤編技藝尋找出路的故事。
另外,隨著“互聯網 ”的延伸,陜西的非遺資源不斷適應升級的消費環境,衍生出融入現代生活的產品與品牌,逐漸成為陜西文化旅游的“新引擎”。例如,陜西漢中良順藤編天貓旗艦店與西班牙羅意威品牌合作,制作桃心小扇,加上絲綢裝飾,先后被各大時尚博主拍照分享,風靡全球。這讓曾經村里老太太人手一把的蒲扇搖身一變成了奢侈品,也讓良順藤編公司走向世界、走向時尚界。
在今年年初,淘寶發布的《非遺老字號成長報告》中顯示,有近800個中華老字號品牌集結淘寶,其中陜西有17家老字號登陸淘寶,其中陜西非遺最受歡迎淘寶店經營品類top5是牛羊肉泡饃、陶瓷燒制、泥塑、剪紙、面花。另據淘寶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人僅在淘寶這一平臺上就購買了近12億件非遺和老字號,平均每個消費者2件。
同時,熱門影視劇引起的社會關注,也讓“非遺”成為全民熱詞。“鐵樹銀花落,漫天星辰開。”隨著《長安十二時辰》熱播,“打樹花”等非遺技藝刷爆了朋友圈,火晶柿子、水盆羊肉成了“爆款”非遺美食。
如今,“非遺”重新獲得了喪失已久的群眾基礎,從工美廠和地方藝術團走了出來,在電商的幫助下,回到日常生活中。“互聯網”為陜西非遺插上了騰飛的翅膀,線上線下已探索出一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之路,下一步,陜西的非遺將繼續在服務脫貧攻堅、助力鄉村振興的偉大事業中 “活”起來,“火”起來。
文/李為涵 高政超
相關文章
- 電商平臺分析論文「電商平臺分析及選擇」
- 抖音電商的總結怎么寫「抖音年度總結在哪里看」
- 電商直播培訓ppt「電商運營季度PPT」
- rpa在電商行業的應用「電子商務對會計管理模式的影響」
- 電商會計工資高嗎「會計行業平均薪資」
- 優秀的電商設計師需要掌握哪些專業技能「電商設計需要學什么」
- 電商設計前景如何「電子商務藝術設計就業前景」
- 華容縣重大項目「華容縣2021重大項目規劃」
- 會計電商化是干嘛的「在電商做會計有發展嗎」
- 「白馬情中國夢」火圈舞、池哥晝、迎火把一大波現場圖來襲~
- 網易旗下的電商平臺「已經倒閉的網購平臺」
- 跨境電商支付分析報告「跨境電商支付存在的問題」
- 電商面試題目「電商面試會問的問題」
- 突然宣布停止運營「全面關停」
- 被\\「315誠信企業」
- 電商培訓助力鄉村振興「鄉村電商發展新模式」
- 亞馬遜Q3「東南亞最受歡迎的跨境電商平臺」
- 阿里巴巴國際站需要幾個員工「阿里巴巴國際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