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領航
首頁外貿學堂 > 入了醫美的坑再也出不來「醫美騙局案例」

入了醫美的坑再也出不來「醫美騙局案例」

來源:互聯網 2024-08-16 19:04:03

這幾天,一款醫美屆的“明星產品”成功引起媒體關注,沖上熱搜——水光針,“3支水光針里,可能只有1支是正品……”。這事有點嚇人。

在醫美屆,水光針主打補水美白,主要分為“注射水光針”和“無針水光針”。市面上,一支水光針的價格從數百元到數千元不等,一個療程一般需注射3至4次。

有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注射針劑的醫美用戶中,34%的用戶接受過水光針注射,且有58.8%男性醫美用戶曾接種水光針。其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注射者為此支付的價錢也不難想見。

如今,1/3的正品率不知得讓多少打過這針的人默默摸摸自己的臉。

這一消息足以讓網友炸開鍋——

“感覺交了智商稅,打完一個療程沒任何效果”;

“真的是暴利行業,希望有關部門能嚴查”;

“你們不懂,這叫醫美盲盒”;

“拒絕醫美,自然老去。多運動,多睡覺,多喝水”;

……

龔先生打開某電商平臺,搜了搜“水光針”,結果真是眼花繚亂:水光針自打儀器品牌不少、售價不等,多的有幾千人付款(購買),少的也有上百人付款……

近年來,“顏值就是正義”似乎得到不少人認同。相應的,醫美、微整等不再是明星的專利,不再是一些確有身體缺陷、被燒傷燙傷群體的需求,而是越來越成為一種“大眾需求”,甚至高考過后,考生們都能掀起一波“整容熱”。

“好看的皮囊”,無疑是所有人都想追求的。只是因為每個人經濟實力的不同、認知的不同,追求的方式和能力也不同。以變美為目標的醫美產業注定潛力巨大、“錢途”無限。但必須正視的是,種種亂象是其發展路上最大的絆腳石,水光針只是冰山一角。

現實中,微整成“危整”、“美容”變“毀容”的事情不時發生,有的明星從此星途暗淡,有的人甚至再也沒有醒來。

因為不少求美者忽視了醫美的風險。

就像有業內人士所說,醫美是醫學行為,醫學的核心是安全。說得難聽些,要是去看病、做手術,有多少人不去正規醫院而選擇“黑診所”,或者網上買點工具、在家“自助”?

根據我國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不管是醫美機構、從業醫生、醫美藥品產品,都有明確的準入門檻和要求——醫美機構要經過衛生行政部門審批;負責實施醫美項目的主診醫師要有執業醫師資格,要有相關臨床學科工作經歷,要經過醫美專業培訓或進修;進口的醫療器械應當有中文說明書、中文標簽等。

可現實中,這三項都有可能是假的。

醫美機構可能壓根兒并未取得相關資質,或者有部分資質但進行著超范圍經營;“主診醫生”很可能沒有執照,而是幾天培訓速成的或者“自學成才”的;藥品、產品就更沒譜了,“3支當中有1支正品”或許不是最嚴重的,還有“護膚店里查出獸用注射器”“成本不足1元售價上千”……

就像一些網友所說,這些都要消費者去鑒別嗎?監管去哪兒了?

尤其是那些冒牌的、雜牌的,甚至打一槍換一個地方,藏身居民小區、寫字樓的,由誰監管、如何監管,衛健、市場、公安、質監等部門如何分工,都是問題。

同時,監管面臨著不少新問題。比如,有些醫美企業、美容院等通過新媒體平臺販賣容貌焦慮,進而帶貨、引流;有的是熟人推薦,銷售網隱蔽。

我國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頒布實施至今已近20年,而這期間,現實生活發生著巨大變化。相關修訂工作近年一直在進行,但尚未完成。

醫美的坑,不能一直這么坑人。

正視越來越多人對美的追求,用正規機構、正規產品、正經醫生,用合理公道的價格、服務,滿足人們的需求,需要監管給力、行業自律,需要暢通相關的監督、舉報渠道。

不久前,國家衛健委等八部委聯合印發了《打擊非法醫療美容服務專項整治工作方案》,重點為嚴厲打擊非法開展醫療美容相關活動的行為、嚴格規范醫療美容服務行為、嚴厲打擊非法制售藥品醫療器械行為、嚴肅查處違法廣告和互聯網信息。希望類似行動,能讓求美的路更安全、更順暢。

話說回來,接受真實、自然的自己,也挺香的。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

來源: 工人日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CopyRight ? 外貿領航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